「我從FB時期就在追蹤你!」
這是我最近喜歡和追蹤了很久的創作者的搭訕詞,而且每次我說完都有一種我是骨灰及粉絲的驕傲感,慢手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創作者。
而且說不上是從什麼時期追蹤了,她更像一種靜靜陪伴的。
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拈朔他
慢手的洋是本科的創作者,從大學開始就在陶藝的世界,她說因為喜歡土的自由性,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去拈朔他,雙手實在的觸摸在土的質地,看似隨性,卻一步步堆疊起最後的藝術成果。
喜歡有質地的平靜能量
我喜歡慢手的作品,可能因為在他的作品上可以看到很多的紋路,是雙手創造出來的紋路,一推一抹、一筆一畫,在台灣的陶藝裡,她的風格算小眾,質感卻很能摀熱一顆心。沒有追求寫實的模樣,而是反映了自在的心境圖像,可能跟她常和家人去踏青童年有關。
「想把在大自然動植物間獲得的能量,轉換到作品上,讓大家感受到平靜自在。」
我不喝茶,所以沒有做茶器,我有做小酒杯,因為我喝酒
每個人的作品似乎都會反映出自己的性格,當我聽到洋這樣回答,忍不住嘴角上揚,是啊,做自己會用到,心境裡的東西,才會讓收到的人有共感,而且一直使用吧!
她的作品裡充滿故事、動植物、山海湖泊或是精神靈性,這些靈感來自於騎車洗澡的「電光一閃」(我喜歡他回覆我電光一閃這個詞)。如果要說,她就像一隻青鳥,自在的在山野間飛翔,喔,當我寫下這文字,就想說那不就是她的Logo嗎?對,她就是這樣純直的人。
{Beatter Swanllow}
某一年的展覽,是以動物為延伸的童話故事主題,那年洋選了四種不熱門但很喜歡的故事做創作:{歌蒂拉與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}、{小黑桑波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}、{野天鵝The Wild Swans}{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 } ,最後擷取了四個故事的主角們:Bear、Butter、Swan、Swallow ,替展覽創了一個融合詞{Beatter Swanllow}。
那是他第一次做立體天鵝,現在也常常在他的作品裡看到天鵝的蹤跡,那時候魏如萱還在演唱會中分享了這四個故事。
她說到從小喜歡故事,她說到不熱門和小眾,我懂這樣有點浪漫的叛逆,雖然自己也摸不明白,但隨著我年紀增長,漸漸開始喜歡自己的不熱門。
做陶有時候是孤獨的事情
做了十幾年的陶藝,沒有像年輕時的義無反顧,沒有年輕創作時的純粹,懷疑自己在做陶的潮流之中有什麼不一樣。
洋停止做陶幾個月,租了石牌二樓的轉角明亮空間,那裡有陽光充滿的主要房間,還有比較內斂的公共空間像月亮,她取名這空間叫「明室」,我在明室上了幾次陶藝。
她在那辦活動,開課程,認識很多新的人,一次年末市集請了岩無和烏龜,兩個人一起創作,自己進入了一個心流、意識流。那樣的接觸外來刺激,讓她漸漸放寬心的感受新的能量注入。走出卡關的過程有點緩慢,但慢慢來其實很好。
陶藝有各種風格,不好評斷怎樣是好的
工藝的角度就會要看細部底部處理得好不好,或是器物的重量、在手上的舒適度。如果是當代陶藝的話就有個人風格的評斷。洋很喜歡鹿兒島睦,早期的創作就有受到他繪畫與刻畫的創作影響。近期則是因為有想在創作中放入一點神性的元素,所以很推薦畑中咲輝奔放充滿神話的作品。
「如果不做陶的話,想要去學烘焙或料理,從備料開始,加很多材料,那些步驟感和最後一起的產物和做陶的感覺很像。」
洋是如此溫暖的人,一步步捏起自己的夢,用各種不同的材料,做出自己的品牌性格。我在她工作室學著陶,聽著台灣獨立音樂人的歌,私自這樣解讀。
慢手 SlowSoul IG:slowsoulhand
-敬步驟